第十一章 远征乌桓

一 不除此患,将为后忧

曹操收定河北之后,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,统一北方,积极准备远征乌桓。乌桓,也叫乌丸,它和鲜卑原是东胡(东北方诸族)中两个比较大的部落集团。西汉初年,被匈奴击败,逃避到乌桓山,因此号称乌桓。乌桓人遭受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残酷压迫和掠夺,被迫每年定期贡献牛马及兽皮,过时不交,妻子便被没为奴婢。武帝元狩四年(前119),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兵,将乌桓人迁徙到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东和辽西五郡境外居住,设置“护乌桓校尉”一职,持节代表朝廷加以监护和管辖,使乌桓断绝同匈奴的往来,并负责为朝廷侦察匈奴动静,还规定各部大人(首领的称呼)每年朝见汉朝皇帝一次。

乌桓摆脱了匈奴贵族的统治,密切了与中原地区的交往,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,逐渐由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,乌桓各部大人也逐渐贵族化。新兴的乌桓奴隶主贵族开始恃强骄邻,并背叛汉朝,不断发动侵扰边境的战争。东汉初年,乌桓常与匈奴联结,对汉朝沿边各郡多次杀掠,使郡县损坏,人民流亡,其中尤以代郡以东所受损害最大。光武帝放弃武力征伐政策,以币帛招服乌桓,乌桓重新归附汉朝。建武二十五年(49),光武帝封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大小酋长八十一人为侯王、君长,让他们率部入居塞内,为东汉侦察匈奴、鲜卑的动静。东汉在上谷宁城复置护乌桓校尉,管理乌桓和鲜卑。此后,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,乌桓和内地的汉族互通贸易,相安无事。

东汉末年,乌桓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。灵帝初年,上谷乌桓大人难楼、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自称为王,接着辽东乌桓大人苏仆延自称峭王,右北平乌桓大人乌延自称汗鲁王。其中以辽西乌桓的势力为最强。中平四年(187),中山太守张纯叛入乌桓,自号弥天安定王,为各郡乌桓元帅,联络辽西乌桓丘力居等寇掠青、徐、幽、冀四州。次年,汉朝以刘虞为幽州牧,出赏招募胡人杀死了张纯,北边又暂时安定下来。

献帝初平年间,丘力居死,其子楼班年少,其侄蹋顿因有武力谋略,得到各部拥护,成为辽东、辽西和右北平三郡乌桓的首领。不久,又把势力扩展到上谷乌桓。

建安元年(196)以后,袁绍和公孙瓒连年争战不休,蹋顿派遣使者同袁绍和亲,并派兵帮助袁绍。建安四年(199),袁绍打败公孙瓒后,为了酬答乌桓上层对他的帮助,也为了进一步拉拢乌桓,假托献帝名义,封蹋顿为乌桓单于,封辽东乌桓大人峭王苏仆延为左单于,右北平乌桓大人汗鲁王乌延为右单于。并以宗亲之女当做自己的女儿,嫁给乌桓单于为妻。又因阎柔从小生活在乌桓和鲜卑中,得到乌桓人信任,袁绍又对阎柔加以拉拢,让他为安定北部发挥作用。

不久,由于丘力居的儿子楼班逐渐长大,上谷郡乌桓大人难楼和苏仆延率其部众推奉楼班为单于,以蹋顿为王。但由于蹋顿颇多计谋,仍然掌握着大权。

曹操同袁绍相拒于官渡时,阎柔遣使与曹操通好,曹操仍以阎柔为护乌桓校尉。但三郡乌桓仍继续为袁氏出力,并无归附曹操之意。

曹操占领平原,将进军南皮攻打袁谭时,柳城乌桓曾想派出骑兵援助袁谭。因牵招曾担任过乌桓突骑的职务,比较熟悉乌桓情况,曹操派他去柳城对乌桓做分化瓦解的工作。牵招来到柳城,见峭王苏仆延正准备行装,将派遣五千骑兵去援助袁谭。这时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,也派韩忠拿着单于印绶前来,企图拉拢峭王。峭王大会部众,韩忠、牵招均在座。峭王问牵招:“过去袁公说是奉天子之命,让我做了单于;现在曹公又说要重新禀报天子,让我做真单于;辽东这会儿又拿了单于的印绶来。我到底该听谁的呢?”

牵招不慌不忙地回答:“过去袁公秉承皇帝旨意,所以对您有所拜授;后来出现违错,天子命曹公代理,所以曹公说要重新禀报天子,授给您真单于的印绶,这是不错的。至于辽东,不过是一个小郡,怎能擅自拜授呢?”

牵招因原为袁绍部属,投归曹操不久,说起袁绍来用词比较委婉。而对辽东公孙康,牵招可就不客气了。韩忠起来辩解,牵招予以呵斥,说到激烈处,竟起身抓住韩忠头颅,往地上猛磕,并拔刀准备将韩忠杀死。峭王十分惊恐,还没有来得及穿鞋,便跑上前来抱住牵招,让他放手,牵招这才放掉韩忠,回到座上,为峭王详细陈说利害。峭王等人下席跪伏,表示接受劝告,不再援助袁谭。

曹操这一着棋走得很成功,为他比较顺利地解决袁谭创造了条件。但这不等于彻底解决了乌桓的问题。乌桓中蹋顿势力最强,过去也特别受袁绍优待,同袁氏的关系特别深。袁熙被曹操打败后,即与其弟袁尚投奔辽西,依附蹋顿,企图借助蹋顿的力量与曹操抗衡,恃机卷土重来。他们逃奔时,同时裹胁走了幽、冀两州的军民十余万户。加上此前乌桓在幽州掳掠的十余万户汉民,总数达到二十余万户。在这些汉人中,既有农民,也有各行各业的手工业工人,他们为乌桓从事各种农业和手工业劳动,这就更加强了乌桓的力量。蹋顿屡次乘势侵扰汉朝边塞,并曾大规模出兵攻击曹操所置的右度辽将军鲜于辅于犷平。

曹操深知,不征服乌桓,不扫除袁氏残余势力,北边的局势就不可能真正稳定下来。但远征乌桓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在人力、物力各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。为此,他首先接受董昭的建议,动用大批民工开凿了两条水渠,一条是平虏渠,一条是泉州渠。

平虏渠上起呼沲河,下入泒(音姑)水,即今河北青县至独流镇间一段南运河的前身。泉州渠上承潞河,从泃河口凿入,下入鲍丘水,合口处在今天津宝坻境内,因渠道南起泉州县境,故名。这样,泉州渠、平虏渠通过呼沲河、清河同建安九年(204)开通的白沟连在一起,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水道,不仅解决了远征中紧迫的军粮运输问题,对两岸的农业灌溉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。

建安十二年(207)二月,曹操从东征管承的前线指挥所淳于回到邺城,在大封功臣之后,便召集手下文武商讨北征乌桓的问题。不少将领对北征表示担心,说:“袁尚不过是一个逃亡者,乌桓贪婪成性,六亲不认,怎么能被袁尚利用呢?我们出兵深入乌桓,在荆州的刘备必然劝说刘表袭击许都,万一真的发生变故,到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!”

只有郭嘉力排众议,极力主张远征。他分析说:“曹公虽然威震天下,但乌桓仗着离我们很远,必然没有防备,我们可以乘其不备,发动突然袭击,这样肯定可以将其一举歼灭。过去袁绍有恩于乌桓,现在袁尚兄弟又留在那儿,对我们来说这终究是一个隐患。再说,现在青、冀、幽、并四州的人,只是迫于形势归附了我们,并没有得到我们多少好处。如果我们舍北而征南,袁尚就会借助乌桓的力量,招纳旧部,一呼百应,使蹋顿产生入侵的野心,这样一来,恐怕青、冀二州就将不再属于我们了。刘表这个人,不过是一个清谈客罢了。他对刘备所抱的态度是矛盾的:重用刘备吧,怕控制不住刘备;不重用吧,刘备又不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。因此,即使我们动用全部军队远征乌桓,刘表也不会有大的举动。曹公不必为此多虑!”

曾经主张大力屯田的护军韩浩,也赞成远征。本来,领军史涣认为远道深入乌桓不是万全之策,想邀约韩浩一起向曹操进谏,韩浩却说:“现在我们兵力强盛,四方震动,攻防无不得心应手。如果不趁这时远征乌桓,除掉此患,将会留下后忧。何况曹公神勇,一举一动总是考虑得很周到,我们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去泼冷水!”

郭嘉、韩浩等人的意见,实际上是说到了曹操的心坎上的。曹操听后,也就不再迟疑,决定尽快率军北征。

二 潜师出塞

经过一番准备,曹操统领大军出发,于五月间来到易县。这时郭嘉又建议说:“兵贵神速。现在我军袭击千里之外的敌人,辎重太多,行动迟缓。如果敌人得到消息,必然预作防备。不如留下辎重,轻装快速前进,以出其不意打击敌人。”

曹操觉得这个意见很重要,立即下令留下辎重,轻装疾进。部队很快来到无终。

曹操本来计划从无终沿着渤海,取道今山海关一线前进。但过无终后,时令进入七月,连日大雨不止,滨海地区地势低洼,大水横流,滥泥淤积,给行军造成很大困难。而乌桓兵得知曹军进击的消息,在险要处一一设防扼守,曹军沿途不断遭到阻击。这样一来,曹军几乎陷入了寸步难行的困境。

曹操临从邺城出发时,曾有一个人前来求见,要求为曹操充当向导。这个人名邢颙,字子昂,河间鄚人。曾追随无终人田畴到徐无境内的徐无山避乱五年。曹操平定冀州后,他觉得曹操法令严明,老百姓二十多年来受够了战乱之苦,已经乱够了,现在该太平了,于是告别田畴,回到了故乡。得知曹操北征的消息,前来投附,曹操任命他为冀州从事,随军北上。邢颙又向曹操介绍了田畴的情况,建议征召田畴。曹操感到眼下正需要田畴这样的人物,于是派遣使者前去征召,接着又命田豫前往,向田畴表达了自己的期盼之情。

田畴字子泰,好读书,善击剑。初为幽州牧刘虞从事,刘虞被公孙瓒杀害,他也遭到拘禁。获释后,率领数百宗族家人,避乱徐无山中,远近百姓纷纷前往归附,数年间发展到五千余家。田畴兴建城邑,建立法度,兴办学校,整顿社会风气,影响越来越大,连北边的匈奴也表示敬服。袁绍父子多次派人请他出山,并授给他将军印绶,都被他拒绝。

田畴对乌桓一再侵扰内地、残杀本郡士人的行径非常痛恨,早有起兵讨伐乌桓的想法,只是嫌力量不够。因此,当曹操派人前来相邀时,他不仅非常爽快地答应了,而且吩咐门生赶紧准备行装上路。门生无不感到意外,问他:“过去袁公仰慕先生,多次派人前来邀请,您都一口回绝。今天曹公使者刚来,您就唯恐去得晚了,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”

田畴微笑着回答说:“这不是你们所能理解的!”

田畴随着使者来到军中。曹操非常高兴,当天就任命他为司空户曹掾。司空户曹掾为司空属吏,曹操所置,比三百石,第七品。可是,曹操在同田畴作了一番交谈,对田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,第二天又下了一道手令:

田子泰非我所宜吏者。

意思是,田畴的才能和志向都非常突出,我任用他作属吏是不恰当的,而应当让他担负更为重要的责任,以充分发挥其作用。于是,重新推举田畴为茂才,并任为蓨(音条)令,但暂不到任,仍然随军北征,一起来到了无终。

如今军队陷入无法前进的困境,曹操内心很焦急。便把田畴请来,同他商量此事。田畴是无终人,因此十分了解当地的情况,当下建议说:“沿海这条路,夏秋季节经常要被水淹,浅的地方不能通过车马,深的地方又不能通过舟船,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。过去右北平郡治在平冈时,有一条从卢龙塞通向柳城的路。这条路在光武帝建武年间就已毁坏,到现在已快二百年了。不过我知道还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行。现在乌桓以为大军在无终被阻,不能前进,必然放松戒备。如果我们立即回军,悄悄从卢龙口走小路插过去,乘敌人不备发动突然袭击,蹋顿是完全可以不战而擒的。”

“平冈”也作“平刚”,西汉时为右北平郡的治所。当时幽州有一条通向东北塞外的交通要道,路线是经无终、徐无,沿着濡水河谷出塞,再折向东边趋向渝水流域。自东汉初将右北平郡的治所迁到土垠后,这条路也就随之毁坏断绝,不仅不通人烟,连知道的人也很少了。因此,从这条路率轻骑出击,确实可以出敌不意。曹操听罢田畴的意见,喜形于色,当即高喊了一声:“好!”于是立即下令退军,同时派人在路旁立下一块迷惑敌人的大木牌,上面写道:

方今夏暑,道路不通,且待秋冬,再行进军。

乌桓骑兵见了,立即回去报告了蹋顿,蹋顿信以为真,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。

曹操让田畴带着他的手下人作向导,领着大军上了徐无山,出了卢龙塞。塞外道路不通,下令士兵开山填谷,一共开山填谷五百多里,途经白檀、平冈及鲜卑人所居住的地区,向东直逼蹋顿的大本营柳城。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地了,蹋顿才得知消息,慌忙与袁尚、袁熙兄弟及辽西乌桓单于楼班、右北平乌桓单于乌延等人聚合了数万骑兵迎敌。

八月间,曹军越过白狼堆,到达山下的凡城时,突然同蹋顿的联军相遇。当时蹋顿人马众多,而曹军辎重都在后面,身上穿有铠甲的人很少。面对这种情况,不少人害怕了。曹操命部队先稳住阵脚,暂勿进攻,自己登上高处观察敌军阵势。只见敌军人数虽多,但因是临时凑合,仓猝应战,阵容很不整齐。张辽意气奋发,斗志昂扬,劝曹操立即出击。曹操当即将自己指挥作战的旌旗交给张辽,命他充任先锋,率众出击。

张辽得令,立即组织部队,一马当先,向敌发起冲锋。士兵受到鼓舞,个个奋勇当先,排山倒海般向敌军冲去。蹋顿联军受到猛烈攻击,不能抵挡,顷刻四散。曹军乘胜追击,杀敌伤敌无数。蹋顿在逃跑时,被曹纯的部骑截获,当即斩首。曹军继续扩大战果,等到战斗结束,不仅彻底打垮了敌军,而且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二十余万人投附、归降。二袁兄弟、楼班、乌延、苏仆延及辽西、右北平两郡的许多乌桓酋豪无法再在本郡立足,带着数千骑兵逃往辽东郡,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去了。

此前,辽东太守公孙康自恃远离中原,不服从朝廷管辖。其父公孙度在世时,曾自立为辽东侯、平州牧。曹操企图拉拢他,表荐他为武威将军,封永宁侯,谁知公孙度不领情,说:“我要做的是辽东王,封我个永宁侯干什么!”把印绶放到武库中去了。建安九年(204),公孙度死,公孙康即位,把永宁侯的爵位让给了其弟公孙恭。这时,有人劝曹操乘打败乌桓的势头,远征辽东,捉拿袁氏兄弟。曹操回答说:“我要让公孙康把袁尚、袁熙的首级斩了给我送来,用不着再劳动大军前去远征了!”

曹操下令部队在柳城稍事休整。部队情绪热烈,曹操也很高兴,将蹋顿的头颅拴在马鞍上,自己骑在马上鼓掌舞蹈。

九月,曹军从柳城班师南还。南还时,同时把被乌桓掠去和逃亡塞外的十余万汉人带回内地,把辽东、辽西、右北平三郡乌桓一万余落、十余万户乌桓人迁入关内。还挑选了一些壮健的乌桓骑兵编入军中,由他们的侯王大人率领,随同到各地打仗。这些乌桓骑兵后来在战争中作出了很大贡献,赢得了“天下名骑”的称号。后来,随着岁月的流逝,迁入内地的乌桓人,包括乌桓骑兵在内,逐渐与汉族融合。少数留居塞外的乌桓人,不久即被鲜卑人征服。

三 “东临碣石有遗篇”

不出曹操所料,曹军自柳城班师南还不久,公孙康就杀了袁氏兄弟及苏仆延、楼班、乌延等人,并特地派人送来了这几个人的首级。部下不少人对此大惑不解,忍不住问曹操:“您刚从柳城撤兵,公孙康就把二袁的头斩了送来,这是什么原因呢?”

曹操微笑着答道:“公孙康一向对袁尚等人心怀疑惧,假如我们攻得急了,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付我们;如果我们暂时不去进攻,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起来,二袁被杀也就势在必然了。”

大家听了,恍然大悟,无不表示佩服。事实确如曹操所分析的那样。当袁氏兄弟逃到辽东时,公孙康担心曹操来攻,就暂时接纳了二人。后见曹操并不来攻,而且在攻占柳城后很快撤军,顿时感到对自己的威胁不是来自曹操,而是来自近在咫尺的袁氏兄弟。他担心袁氏兄弟夺走自己的地盘,决定设计将其除掉。这天,他邀约袁氏兄弟前来赴宴,准备就在席间动手。袁尚自恃手下还有数千骑兵,自己又颇有些勇力,并不把公孙康放在眼里。行前他与袁熙密谋说:“今天我们到公孙康那儿,可以在席间当场把他杀掉。然后占据辽东郡,再慢慢发展势力。”

双方可谓“不谋而合”。来到公孙康客厅门前,袁熙有些迟疑,不敢进去,袁尚强拉着一起走了进去。还未落座,公孙康一声断喝,预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,将两人按住,用绳子紧紧地绑了,扔在地上坐着。袁尚冻得浑身发抖,忍不住对公孙康说:“我人还没死,冷得实在受不了,能不能给我们拿张席子垫在地上?”

公孙康冷笑一声:“你脑袋都要被割下来送到远处去了,还要席子干什么?”

于是下令将二袁斩首,把首级割下送给曹操,以表示归附。曹操即任公孙康为左将军,封襄平侯。

曹操平定三郡乌桓,消灭袁氏残余势力,又不战而使辽东归附,表明他在中原地区进行的兼并战争已经取得最后胜利,除关陇地区外,北方已处于他的直接控制之下。自董卓之乱以来,中原地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,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,曹操统一中原,结束了长期纷争混战的局面,使人民重新过上了较为安定的生活,这对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。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,对支援后来曹操所进行的统一战争,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曹操从柳城班师,回来走的是南线。归途中,他诗兴大发,写下了组诗《步出夏门行》。全诗共分五个部分,最前是“艳”(序曲),下面依次为《观沧海》《冬十月》《土不同》和《龟虽寿》四章。四章或称四解,均可独立成篇。“艳”云:

云行雨步,超越九江之皋。临观异同,心意怀犹豫,不知当复何从。经过至我碣石,心惆怅我东海。

“云行雨步”,意指大雨滂沱,语本《周易·乾·文言》:“云行雨施。”“九江”,原指洛阳夏门附近的九江。《水经注》:“大夏门,故夏门也。门内东侧际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阳山,山之东旧有九江。”这里泛指各处江河。“皋”,水边高地。“临观”二句,谓亲自前往观察水势地形,对于大军或进或退的不同意见,一时难以定夺,心中不免犹豫起来。“碣石”,指碣石山,在今河北昌黎县北十五里,秦皇岛市区西南四十五公里,现东距渤海仅约十五公里。主峰仙台顶海拔695米,登上主峰,犹如身临霄汉,举目环顾,海光山色,尽收眼底,为古今观海胜地。秦始皇于三十二年(前215),汉武帝于元封元年(前110)先后东巡,均曾在此登临。“东海”,古代所指不一,这里即指渤海。这个序曲,概括地叙写了北征乌桓途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此时登临观海的心情,为下面进一步展开叙写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和交代。

第一章《观沧海》:

东临碣石,以观沧海。水何澹澹,山岛竦峙。树木丛生,百草丰茂。秋风萧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首二句交待观海的地点,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,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予以大笔勾勒,构成了一幅色调苍茫、气象雄伟的图画,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。“日月之行”四句,通过丰富的想象,极写了大海吞吐日月、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,寄寓了诗人的胸襟、抱负和豪情。最后两句,为入乐时所加,与正文内容无关,以下各章都有。本篇是建安诗中通篇写景的唯一作品,也是我国诗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(或山水诗)。此前,虽然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,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,但涉笔所及,大都止乎一草、一木、一水、一石,钱锺书先生因此曾“窃谓《三百篇》有‘物色’而无景色”(《管锥篇》第二册,61页)。到了楚辞,渐有发展。到了建安,“叙景已多,日甚一日”(吴乔《答万季野诗问》),最后终于由曹操站出来完成了“集大成”的历史使命,为开启后世山水诗、写景诗的繁盛局面,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
第二章《冬十月》:

孟冬十月,北风徘徊。天气肃清,繁霜霏霏。鹍鸡晨鸣,鸿雁南飞。鸷鸟潜藏,熊罴窟栖。钱镈停置,农收积场。逆旅整设,以通贾商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这首诗写于初冬十月,时间比前首稍晚。前八句写初冬的气候和景物。“鹍鸡”,鸟名,形状像鹤,羽毛黄白色。北风刮个不停,严霜又厚又密,鹍鸡晨鸣,大雁南飞,猛禽藏身匿迹,熊罴入洞安眠,肃杀严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宁。中四句写人事。钱、镈,两种农具名,这里泛指农具。“逆旅”,客店。农具已经闲置起来,收获的庄稼堆满谷场,旅店正在整理布置,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,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景!诗篇反映了战后在局部地区人民过上的安居乐业的生活,及诗人企望国家统一、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。朱乾说:“《冬十月》,叙其征途所经,天时物候,又自秋经冬。虽当军行,而不忘民事也。”(《乐府正义》卷八)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本诗的作意。

第三章《土不同》:

乡土不同,河朔隆寒。流澌浮漂,舟船行难。锥不入地,萱深奥。水竭不流,冰坚可蹈。士隐者贫,勇侠轻非。心常叹怨,戚戚多悲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诗篇又题作《河朔寒》,描写河朔(黄河以北)地区隆冬季节的景象,在写作时间上又比前首要晚。结构与前首大体相同。前八句写景:黄河以北的地区到了深冬,河里漂浮着冰块,舟船难以开行;地冻得锥扎不进,田地荒芜,满地是干枯厚密的蔓菁和蒿草。河水冻结,不再流动,河面上坚冰覆盖,人可以在上面行走。曹操回师进入冀州地区后,天寒且旱,连续行军二百里都没有碰到水,军粮也所剩无几。部队只得杀马充饥,共杀去数千匹马;同时打井取水,结果凿地三十余丈才将水找到。诗中所描写的,正是这一极其艰难的情景。中四句叙事兼抒情:“士隐者贫”,有识之士所忧痛的是贫困(一说,“隐”为隐居之意);“勇侠轻非”,而勇武好斗的人却不把犯法当成一回事。诗人常常为此叹息怨恨,心中充满了悲伤和忧愁。行军艰苦,诗人只是轻轻带过;而河北地区割据势力虽已被彻底消灭,但民生凋敝的情景却依然如故,民风好斗,社会秩序也还很不安定,却使诗人感到心情沉重,情不自禁形诸笔墨,体现了诗人“忧世不治”的情怀。

第四章《龟虽寿》:

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;腾蛇乘雾,终为土灰。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盈缩之期,不但在天;养怡之福,可得永年。幸甚至哉,歌以咏志。

诗篇具体写作时间不详,但很可能即为组诗的压卷之作。表现手法与前三首很不相同,前三首借景抒情,融情入景,这首诗却是运用传统的托物寄兴手法,通过对具体、特定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和评价,达到述理、明志和抒怀的目的,使哲理与诗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。前四句连用了两个比喻,说明人生不免一死。“神龟”和“腾蛇”都是传说中的神物,“神龟”以寿命长见称,典出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吾闻楚有神龟,死已三千岁矣。”“腾蛇”以本领大著世,典出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飞龙乘云,腾蛇游雾,云罢雾霁,而龙蛇与(蝇蚁)同矣,则失其所乘也。”连传说中的灵长之物都不免有灰飞烟灭的时候,人的死亡也就更是不可避免的了。次四句,展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。“老骥”,指已衰老的千里马。千里马因衰老而蹲伏在马棚中,但它形衰而志不减,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壮志豪情,就像努力建功立业的志士,虽然到了老年,但其雄心仍然不会消沉一样。四句莽莽而来,突兀而起,笔力劲健,句挟风雷,使横槊赋诗、激昂慷慨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,胸襟、抱负和豪情得到了充分的披露,鼓舞了后代无数英雄志士,引得他们为之击节赞赏不已。最后四句,以娓娓道来、如叙家常的文字,倾吐善自保养以延年益寿之意。“盈缩”,这里指人寿的长短;“养怡”,犹养和。曹操这年五十三岁,已渐渐进入了“暮年”。他虽然在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但他清醒地认识到,大业未竟,任重道远,应当乘胜前进,不断进取。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,他写出了《龟虽寿》这首诗,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的襟怀,表达了不信天命、重视人力的积极见解,从而在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上,奏出了一曲高亢激越的乐章。

组诗抒发了曹操班师途中的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感,内容是丰富的,情感是复杂的。1954年夏,毛泽东在他所写的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词中,曾提到曹操这首诗:

大雨落幽燕,白浪滔天,秦皇岛外打鱼船。一片汪洋都不见,知向谁边?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,东临碣石有遗篇。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。

由于所在的地望,所面对的沧海、秋风都与当年曹操相同,因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曹操北征乌桓这件事,以及曹操在归途中留下的这一组诗。不难看出,毛泽东对曹操远征乌桓、完成北方的统一大业,是给予了历史的肯定的。但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,时代毕竟不同了,所以又说“换了人间”。

慑于远征乌桓的声威和影响,这年十一月当曹操班师到达易水时,代郡乌桓代理单于普富卢、上郡乌桓代理单于那楼率领手下名王前来拜贺,表示归附。从此,绝大多数乌桓都臣服于曹操,对形成北方边境的安定局面产生了积极作用。

班师途中,也出现了一件使曹操十分伤感的事,这就是他的重要谋士郭嘉病死了,年仅三十八岁。郭嘉病重时,曹操派去看望的人往来不绝,死后,曹操亲临吊唁,十分悲痛。他对荀攸等人说:“你们的年纪都和我差不多,只有郭奉孝的年纪最小。我本来打算等天下平定后,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他,却没料到他中年夭折,这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?”

接着,曹操上表献帝,请求给郭嘉增加封赏:

臣闻褒忠宠贤,未必当身,念功惟绩,思隆后嗣。是以楚宗孙叔敖,显封厥子,岑彭既没,爵及支庶。贤君殷勤于清良,圣祖敦笃于明勋也。故军祭酒洧阳亭侯颍川郭嘉,立身著行,称茂乡邦,与臣参事,尽节为国。忠良渊淑,体通性达。每有大议,发言盈庭,执中处理,动无遗策。自在军旅,十有余年,行同骑乘,坐共幄席。东擒吕布,西取眭固,斩袁谭之首,平朔土之众。逾越险塞,荡定乌丸,震威辽东,以枭袁尚。虽假天威,易为指麾,至于临敌,发扬誓命,凶逆克殄,勋实由嘉。臣今日所以免戾,嘉与其功。方将表显,使赏足以报效,薄命夭殒,不终美志。上为陛下悼良臣,下自毒恨丧失奇佐。昔霍去病早死,孝武为之咨嗟,祭遵不究功业,世祖望柩悲恸。仁恩降下,念发五内。今嘉殒命,诚足怜伤。宜追赠加封,并前千户;褒亡为存,厚往劝来也。

表文开始说,奖励忠臣,尊崇贤士,不一定限于本人,追念一个人的功绩,恩惠可以加给他的后代,并援引了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死后,楚庄王以寝丘四百户封给其子,东汉时光武帝的大将岑彭死后,光武帝将其长子岑遵和次子岑淮均封为侯的史实为例。接着,褒扬了郭嘉德行的卓异,智慧的渊深,品性的美好,并特别列举了郭嘉随军十余年来在东擒吕布、西灭眭固、平定河北及扫荡乌桓等历次战事中所发挥的作用,对其一生功绩作了高度评价。最后,要求增加郭嘉封邑,在此前封洧阳亭侯、邑二百户的基础上,再追赠八百户,一共一千户,以此鼓励生者、激励后人。郭嘉其人,深谋通变,善于筹划,洞达事理。曹操对他非常信任,视为“奇佐”,以至“行同骑乘,坐共幄席”,不可须臾离开;并曾说:“只有郭奉孝最了解我的心意!”这篇表文,也算得是曹操对于郭嘉的知人之论。

当初,郭嘉是由荀彧推荐给曹操的,因此,曹操又给在许都的荀彧先后写了两封信,对郭嘉的才干和忠诚给予了热情的赞扬,对其死表示了沉痛的悼念。

建安十三年(208)正月,曹操回到邺城。回顾这大半年来所经历的种种艰难险阻,曹操不禁感到有些后怕。一天,他下令清查北征乌桓前对这次军事行动进行谏阻的人,并将他们集中起来。众人不知曹操要干什么,个个心里都像揣了个小兔子,紧张得不得了。谁知曹操不仅没有责备众人,反而一一予以厚赏,十分动情地说:“我这次远征,实在是一次很冒险的举动,虽然侥幸取得了成功,是老天帮了我的大忙,所以只能偶尔为之,不能经常如此。你们当初劝阻我,所贡献的是万全之策,所以今天我要厚赏你们。从今以后,你们心中有什么想法,不用担心,都可以通通讲出来。”

众人听了,转忧为喜。可以说,曹操从一个独特的角度,对北征乌桓的军事行动作了总结。

>